在CBDC与传统货币的博弈下,金融系统将如何被颠覆?

发布日期:2025-08-06 17:17:49   浏览量 :35
发布日期:2025-08-06 17:17:49  
35


引言

-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加密币的兴起,各国央行正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固守传统货币体系,还是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


- 在这一背景下,中央银行数字币(CBDC)应运而生,成为全球货币体系演进的重要里程碑。


- CBDC,即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中文名是央行数字币,它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法定货币。


- CBDC分为零售型(面向公众日常支付)和批发型(用于金融机构大额结算),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即定位为M0(流通中现金)的数字替代。


- 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先行先试,到欧洲数字欧元的稳步推进,再到加勒比地区"沙美元"的实践探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23年发布的《全球央行数字币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7月,全球已有13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央行数字币(CBDC)相关研究。


- 这一全球性趋势不仅反映了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更体现了各国在新一轮货币主权竞争中的战略布局。


CBDC的基本特点


- 技术支撑

CBDC采用创新的混合分布式账本技术架构,在确保央行核心管控权的前提下融合区块链技术优势。


以中国数字人民币(e-CNY)为例,其技术框架采用"一币两库三中心"设计:央行发行库与商业银行库构成双层运营体系,配合认证、登记和大数据分析三大功能中心。


该系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表现,2024年深圳机场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实测交易处理能力达87万笔/秒,采用SM4国密算法确保通信安全,并建立完善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CBDC并非完全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选用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等技术模块。


- 国家信用背书

CBDC作为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币,具有与现钞同等的法定货币地位。根据《金融稳定法》(2023)第28条,数字人民币被明确定义为人民币的数字化形态,具有强制流通效力。


这种国家信用背书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发行层面由央行独家垄断,杜绝超发风险;清算层面直接接入央行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3.0),实现全天候即时结算;兑付层面承诺无条件刚性兑付,相较商业银行存款保险的50万元限额保障更具优势。这种制度安排确保了CBDC作为法定货币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 数字形态

CBDC以完全数字化的形式存在,这是其区别于传统纸币的本质特征。


这种数字形态通过电子设备存储和传输,依托数字钱包实现全场景应用。


其突出优势包括:实现资金划转的瞬时完成,突破时空限制;无缝对接现有电子支付体系(如二维码、NFC等);为未来物联网支付场景(如自动驾驶车辆自动缴费)奠定基础。数字形态不仅提升了支付效率,更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 价值稳定

CBDC采用与主权货币1:1锚定的价值稳定机制,确保其购买力与现钞保持完全一致。


这种锚定关系通过央行的信用背书和货币政策调控得以维持,使CBDC完全规避了加密币常见的价格波动风险。


例如,1单位数字人民币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等价于1元人民币现钞,这种稳定性使其成为可靠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央行通过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维持货币总量平衡,从根本上保障CBDC的价值稳定。2025年新增"动态锚定"模式应对极端汇率波动。


- 可控匿名

CBDC创新性地实现了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的平衡。


通过"分级匿名"机制设计:小额交易支持匿名处理,大额交易则需身份验证。以数字人民币为例,其钱包体系设置四类账户(从匿名钱包到强实名钱包),并运用加密技术(如零知识证明)确保交易数据仅对授权机构可见。


这种设计既保护了用户隐私权,又能有效防范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实现了"匿名可控、追溯可查"的监管目标。


- 可编程性

CBDC的可编程特性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为货币功能拓展提供无限可能。具体应用包括:条件支付(如触发式还款)、定向支付(如专项资金监管)、时效控制(如消费券过期作废)等。


瑞典的CBDC e-Krona的测试案例证明,可编程性能够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精准度,在疫情补贴发放、产业政策扶持等方面展现独特优势。此外,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贸易结算,大幅降低交易对手风险和操作成本。


- 安全性

CBDC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国密SM2等加密算法保障数据安全;运用动态口令、硬件加密模块等技术防范交易风险;通过分布式账本设计避免单点故障。


央行建立的实时风险监控系统可快速识别并处置安全威胁,而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则为反欺诈调查提供了完整追溯依据。


各国央行都将系统安全性作为CBDC设计的首要原则,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支付效率提升


- 即时清算

CBDC通过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支付清算效率。


首先,CBDC采用即时清算(RTGS) 机制,交易双方无需经过传统银行体系的跨行清算流程,资金划转可实时到账,大幅缩短了支付周期。例如,中国数字人民币(e-CNY)在试点中已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即时结算,相比传统银行转账(T+1或更久)效率更高。2024年升级的"RTGS3.0"系统已支持CBDC与代币化证券的原子结算。



- 降低成本

CBDC能够降低支付成本。传统支付体系依赖商业银行、清算机构等多方中介,每笔交易涉及手续费、汇兑费等成本。而CBDC由央行直接发行和清算,减少了中间环节,跨境支付尤其受益。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多边央行数字币桥"(mBridge)(2025Q2)项目显示,CBDC可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67%以上,并实现秒级到账。


- 离线支付

CBDC支持离线支付,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或完全断网的情况下(如自然灾害、偏远地区),仍可通过NFC碰一碰或数字钱包的离线模式完成交易。


这一特性确保了支付系统的高可用性,优于传统电子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对网络的依赖。


普惠金融


- 覆盖无银行卡人群

CBDC能够有效促进金融包容性,覆盖传统银行服务难以触达的群体。世界银行2025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4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但其中许多人拥有智能手机。


CBDC仅需一部手机即可使用,无需银行账户,从而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例如,中国数字人民币的"软钱包"功能允许用户仅凭手机号开立匿名钱包,适用于无银行卡的农村居民或流动工人。


- 降低服务门槛

CBDC还能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传统银行在偏远地区设立网点成本高昂,而CBDC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如转账、支付、小额信贷),大幅减少运营成本。


例如,巴哈马的"沙美元"(Sand Dollar) 项目旨在通过CBDC为群岛居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减少现金依赖。而印度数字卢比通过Aadhaar生物识别实现的"零门槛"开户。


政策精准化


- 财政政策直达机制

CBDC通过可编程特性建立"政策-受益人"直达通道,彻底改变传统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模式。


2023年数字人民币消费券发放实践表明,资金在途时间从平均14天缩短至即时到账,目标人群覆盖率从78%提升至99.6%。


智能合约可自动校验受益人资质,确保每笔补贴精准触达,例如2025年欧盟数字欧元的气候补贴智能合约试验。


- 货币政策传导优化

央行通过CBDC实时获取货币流通数据,构建起"监测-分析-调控"的闭环系统。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依托数字人民币大数据,在48小时内完成对中小微企业流动性危机的精准识别,并通过定向再贷款工具投放3000亿元支持资金(银发〔2024〕13 号)。


- 金融监管穿透式管理

CBDC交易链的完整可追溯性,使监管机构能够穿透多层嵌套的金融交易。


在反洗钱领域,例如,某试点省份利用数字人民币交易图谱,洗钱案件破获率同比提升210%。


国际竞争力


- 挑战美元支付霸权

当前全球跨境支付中美元占比超36.8%(2025年SWIFT数据),SWIFT系统成为美国金融制裁工具。


CBDC通过多边央行数字币桥(如mBridge)构建去美元化支付新生态,中国数字人民币已与29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 跨境支付体系重构

CBDC打破传统代理行模式,建立点对点跨境支付新范式。


mBridge项目实测数据显示,跨境汇款时间从2-5天缩短至120秒内,成本从平均30美元降至0.5美元。这种效率革命正在动摇SWIFT系统的垄断地位。


- 货币主权技术壁垒

各国央行通过CBDC构建技术护城河,中国已申请573项(含PCT申请)数字人民币相关专利。这些核心技术包括离线支付、可控匿名等特色功能,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专利布局正在成为新型货币主权的重要组成。


- 国际标准话语权争夺

在ISO/TC68数字币标准委员会中,中美欧形成三足鼎立态势。中国主导的"数字币安全架构"等7项标准已获采纳,这些技术标准将决定未来全球数字币基础设施的底层规则。标准制定权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主导权。


- 储备资产多元化进程

CBDC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美元资产替代方案。2024年金砖国家宣布将10%的外汇储备转换为成员国数字币,这种去美元化实践可能引发示范效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到2028年数字币可能占全球储备资产的6-9%(IMF最新《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大众认知冲突


- 对比支付宝/微信余额

许多人认为,CBDC与支付宝、微信钱包的余额类似,都是"电子化的钱",而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差异。


支付宝/微信余额的本质是商业银行存款的数字化记录,资金存储在第三方机构;而数字人民币等CBDC是央行直接发行的法定货币,具有"国家信用背书+央行资产负债表直接负债"的双重属性。


2025年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已明确区分这一点——当用户将银行卡资金转为数字人民币时,这笔钱会从商业银行账户转移到央行的数字币系统,实现"真正的电子现金"。当商业银行出现风险时,CBDC资产不受影响,这是第三方支付无法提供的安全保障。不过在日常支付体验上,两者确实越来越趋同。


- CBDC+区块链技术

尽管部分CBDC(如尼日利亚eNaira)采用区块链技术,但大众常高估其"去中心化"特性。实际上,各国央行对CBDC账本保持绝对控制权,多数采用"许可链"模式——仅授权机构可参与验证交易。


2025年最新趋势显示,像数字欧元等主流CBDC采用混合架构:批发端(银行间)用区块链提升效率,零售端则沿用传统中心化系统以保证每秒万级交易量。这种务实设计打破了"CBDC必须完全区块链化"的认知误区。


- 对比加密币

CBDC与BTC等加密币的核心差异在于"价值锚定"和"发行逻辑"。BTC是反体系的货币实验,而CBDC是现有法币的数字化延伸。


2025年所有CBDC均保持1:1法币储备,不存在价格波动;而加密币仍保持去中心化发行机制(如ETH年增发率约0.5%)。


监管层面,CBDC交易需全程合规(中国已实现e-CNY大额交易自动税务申报),这与加密币追求的匿名性形成鲜明对比。


CBDC面临的挑战


- 技术安全

CBDC系统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包括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潜在漏洞和量子计算威胁。


2025年多个试点项目暴露出系统稳定性问题,如尼日利亚eNaira曾因DDoS攻击导致服务中断12小时。


各国央行正在研发抗量子加密算法,但完全防护仍需时间。美联储2025年压力测试显示,现有CBDC加密体系在1000量子位计算机攻击下存在21%的漏洞率,中、欧央行正加速部署晶格密码学方案。


CBDC的双离线支付功能虽然便利,却也增加了交易回滚和双重支付的风险控制难度。


- 金融体系风险

CBDC正在重塑传统金融格局,国际清算银行2025年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存款平均流失率达8.3%(部分新兴市场超15%)。而巴西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数字雷亚尔推出后,本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规模短期下降8%,迫使央行设置每月兑换限额。


为应对"数字挤兑"风险,美联储对数字美元设置每月兑换上限,但这又限制了其流动性优势。更复杂的是利率传导机制改变,沙特等国发现CBDC利率调整会直接冲击银行存贷差,迫使央行建立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 隐私平衡

CBDC的隐私设计陷入两难困境:过度透明损害用户权益,过度匿名助长非法活动。


2025年欧盟数字欧元方案因隐私条款争议被迫延期投票。民调显示,67%受访者担忧政府通过CBDC获取过多个人财务数据。


最新解决方案是分级隐私保护,如中国数字人民币实施分级可追溯(小额匿名、大额需授权追溯),且匿名上限为单日累计1万元(2024年修订),但各国标准不一导致互操作困难。


- 标准分化

跨境支付是CBDC核心目标,但各国技术标准差异成为主要障碍。


2025年"货币桥"项目测试显示,沙特数字里亚尔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协议存在30%不兼容率(已在2025年Q2通过跨链协议升级降至5%)。


关键分歧包括结算最终性认定、反洗钱数据共享范围等。国际清算银行正推动通用协议,但预计2027年前难以实现全面统一。


- 社会接受度

CBDC面临显著的用户教育障碍。印度农村地区调查显示,仅29%受访者理解数字卢比与UPI支付的区别。


现金使用惯性依然强大,日本2025年试点显示40岁以上人群CBDC使用率不足15%。


更棘手的是,部分群体将CBDC与"社会信用体系"错误关联,加剧推广阻力。各国正通过简化操作界面和线下推广来改善接受度。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2025年中国央行报告显示,中国农村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红包”和线下推广(如与邮政储蓄合作)使使用率提升至43%。


- 监管架构

现行法律体系难以适应CBDC创新。2025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需个案认定,导致相关业务陷入合规困境。伊斯兰金融国家则面临更大挑战,需确保CBDC每项功能符合沙里亚法。


监管套利风险也在上升,部分企业利用监管空白开展跨境CBDC套利。全球监管协调进展缓慢,目前仅达成有限的反洗钱信息共享协议。


全球发展态势

- 未来2-3年将是CBDC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国际清算银行预测,到2027年全球将有15-20个CBDC投入正式运营,覆盖全球35%以上人口。


- 中国丨 e-CNY

作为全球首个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的法定数字币,e-CNY采用「双层运营」架构,由央行主导发行,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机构负责流通服务,这一设计既保持了央行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权,又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优势。同时支持"双离线"支付功能,通过NFC等技术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交易,此外,e-CNY还采用"可控匿名"机制平衡隐私保护与金融监管需求。


中国央行从2014年就开始启动央行数字币的研发工作,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试点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已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涵盖了零售支付、政务缴费、金融消费等多个场景,试点规模不断扩大,用户体验不断优化。e-CNY在设计上保留了充分的扩展性,为未来与智能合约、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预留了空间。


在跨境支付方面,香港与内地间的e-CNY跨境支付测试取得突破,交易处理时间缩短至30秒以内。同时,参与多边央行数字币桥项目(如mBridge),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结算合作,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数字人民币钱包数量已突破5.2亿,跨境交易规模达8.7万亿元,占全球CBDC跨境交易的62%。试点范围自2024年Q2起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民币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中的成功应用,为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数字币技术的发展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重点完善跨境支付、智能合约等特色功能应用。


- 美国丨数字美元

美联储2020年提出数字美元计划,研究聚焦于批发型与零售型两条路径,并采用"批发优先"路径。主要面向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结算,与现有FedNow系统协同,重点服务银行间清算和证券结算。


批发型CBDC(如Agorá项目)进展显著,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间的大额清算,旨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并降低对传统SWIFT系统的依赖。截至2025年已有12个跨境项目在研,包括与多国合作的Agorá项目。


纽约联储创新中心(NYIC)于2023年完成首轮技术测试,成功验证了批发型数字美元在银行间结算中的可行性。2024年开展的"Project Cedar"第二阶段测试实现了跨境支付的原子结算,将传统耗时2-3天的流程缩短至10秒以内。


零售型CBDC重点平衡隐私保护与反洗钱需求,因隐私争议和监管分歧进展缓慢,尚未启动大规模试点,还处于跨机构工作组研究阶段。尽管如此,零售型CBDC但仍被视为维护美元霸权的潜在工具,例如通过可编程性实现精准货币政策调控。


零售型CBDC私营部门方面,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已开展小规模试点,测试数字美元在国债结算等场景的应用。尽管《数字美元试点法案》仍在国会审议,但美联储表示将继续与业界合作推进技术研发,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态。


美国正通过立法推进稳定币监管,推动美元稳定币与CBDC协同发展,间接为数字美元铺路,试图构建「双挂钩」体系以巩固美元地位。特朗普政府2025年推动《数字币制裁法案》,要求所有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机构不得接入CHIPS美元清算系统,并支持私营稳定币(如Meta新Diem)与CBDC竞争。


- 欧洲丨Digital Euro

欧洲央行主导的数字欧元(Digital Euro)项目作为全球首个超主权货币的数字升级尝试,该项目在设计上特别强调隐私保护和金融稳定两大核心原则。


作为欧元区19国的共同数字币,Digital Euro具有特殊地位,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欧洲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


Digital Euro采用"数字现金"的定位,设置个人持有上限(目前讨论为3000欧元)来避免银行脱媒风险,同时通过分级隐私保护机制平衡用户匿名与合规要求——将交易分为三个层级:小额支付(100欧元以下)保持现金级别的匿名性,中等金额(100-3000欧元)需要基础身份验证,大额交易则需完全实名。


同时,Digital Euro采用的"动态匿名阈值"方案,结合零知识证明实现交易分层隐私,为全球CBDC隐私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欧洲央行创新性地提出"统一账本"概念,将批发型和零售型应用整合在同一个技术框架内。项目还特别注重与现有支付系统的兼容性,确保平稳过渡。考虑到欧元区成员国发展差异,数字欧元在设计上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国家的需求。


2024年进入"准备阶段"后,数字欧元已完成关键测试:峰值处理能力达8.5万笔/秒(接近Visa系统水平),并与瑞典、挪威完成跨境互联验证。目前已有20家欧洲银行参与试点,测试场景覆盖线下零售、电商和政府补贴发放。


欧洲央行已选定包括亚马逊和Nexi在内的五家技术供应商,重点开发结算系统和数字钱包应用。


相关立法讨论正在积极推进,例如,欧盟委员会已提出《数字欧元框架条例》,正在就交易限额和隐私保护等关键条款进行讨论。重点解决数据保护、反洗钱等关键监管问题。


欧洲央行计划2025年底完成立法草案,但关键争议(如隐私保护强度、商业银行补偿机制)仍需协调。最新民调显示,67%欧元区民众对CBDC持谨慎态度,主要担忧政府监控和数据安全。若进展顺利,数字欧元有望在2027年有限推出,初期重点应用于跨境汇款和数字身份关联支付。


- 日本丨Digital Yen

日本央行正在推进的数字日元(Digital Yen)项目展现出独特的谨慎创新风格。


项目采用"通用型数字现金"的定位,在小额支付场景保持现金般的匿名性,同时通过50万日元(约合3.3万元人民币)的持有上限控制风险。


日本作为全球现金使用率较高的国家(2024年无现金支付占比约40%),数字日元被赋予推动支付结构转型的使命,同时与私营支付平台(如PayPay)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将CBDC与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支付场景深度结合,这在多地震的岛国具有特殊意义。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数字日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3年完成的第一阶段测试成功验证了技术可行性,银行间结算系统表现稳定。进入2024年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与三大商业银行合作测试企业支付场景,在福岛县开展灾害应急支付试验,同时评估对现有电子货币体系的影响。


截至2025年5月,试点商户突破1.5万家,个人钱包开户量达480万,但月活跃用户仅23%(约110万),显示推广仍存阻力。最新测试数据显示,系统每秒能处理8万笔交易,响应速度保持在1秒以内。


虽然日本央行表示要到2027年才会决定是否正式推出,但项目在离线支付、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的成效,已经为全球CBDC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关立法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数字日元法案》正在国会审议,着重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


- 韩国丨Digital Won

韩国央行(BOK)于2020年8月正式启动"数字韩元"(Digital Won)研发项目,采用"双层混合架构"设计,既保留央行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权,又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


Digital Won支持离线支付功能,通过QR码和NFC技术实现无网络交易,采用"分级匿名"机制,小额交易(10万韩元以下)可保持匿名性,并与现有即时支付系统(如Kakao Pay、Naver Pay)实现互操作。


经过为期两年的实验室测试,韩国央行于2023年启动有限试点,首批参与机构包括新韩银行、KB国民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截至2025年3月,试点范围已扩展至济州岛、釜山等4个地区,累计交易量突破1200亿韩元。


2024年完成与香港金管局的跨境汇款测试,实现10秒内到账(传统方式需2-3天)。最新路线图显示,韩国计划2026年启动全国性试点,重点测试CBDC在代发工资、政府补贴等批量支付场景的应用,同时探索与元宇宙平台的整合可能性。


韩国金融委员会(FSC)正在同步制定配套监管框架,重点关注CBDC与加密市场的互动关系。


- 新加坡丨Project Ubin

新加坡的央行数字币(CBDC)项目名为"数字新元"(Digital Singdollar),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主导开发,采用独特的"三链融合"架构——整合央行控制的中心化账本、商业银行联盟链和跨境支付专用子链。


其最大特点是全球首创的"目的绑定货币"(Purpose-Bound Money)设计,通过智能合约限制资金用途(如定向消费券、特定贸易结算),同时保持离线支付能力和亚秒级交易速度。


作为全球金融枢纽,数字新元既是东南亚首个实现与多国CBDC互联的项目(已接入中国、印度、沙特系统),又通过"守护者计划"(Project Guardian)为代币化资产提供法定数字币锚点,成为传统金融与DeFi的桥梁。


2024年9月完成全系统上线后,数字新元已覆盖新加坡87%的金融机构。并且在批发和零售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升级后的Ubin+区块链网络,银行间结算时间从传统的T+1大幅缩短至90秒,显著提升资金流转效率;在零售端,数字新元日交易量已突破500万笔,其中35%为跨境支付(主要流向马来西亚、印尼等邻国),凸显其区域支付枢纽地位。


作为Dunbar多边央行数字币链的主导方,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成功实现数字新元与泰国数字泰铢、菲律宾数字比索的实时兑换,推动东南亚支付一体化进程。


- 俄罗斯丨Digital Ruble

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制裁的重要举措,俄罗斯央行正在推进数字卢布(Digital Ruble)项目。该项目在设计上特别强调自主可控和跨境应用两大核心目标。专注于能源贸易结算场景,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与特定商品的绑定支付。


数字卢布同样采用"混合架构"模式,既保持央行对货币发行的绝对控制权,又允许商业银行参与服务网络建设。


俄罗斯将数字卢布与金砖国家支付系统深度整合,探索建立去美元化的国际结算新渠道。项目还特别注重在极端金融环境下的系统稳定性,包括应对网络攻击和金融封锁等特殊场景。


数字卢布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取得多项关键进展。


2023年完成技术测试后加速推进,原定2024年的试点计划提前至2023年第四季度启动。成功验证了个人钱包和基础支付功能,参与测试的商业银行达15家。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展至13个地区的30家银行,参与企业包括Gazprom等大型能源公司。


2024年启动的第二阶段重点测试三个方向:企业间大额支付应用、与友好国家的跨境结算试验,以及能源贸易场景下的智能合约实现。截至2024年6月,系统处理了超过500亿卢布的支付交易,主要应用于政府福利发放和企业跨境结算场景。


最新数据显示,系统处理能力达到每秒5万笔交易,基本满足商业应用需求。俄罗斯央行表示将在2025年完成全部技术验证,并计划2026年正式推出数字卢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与白俄罗斯等国的跨境支付测试中取得突破,交易处理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


俄罗斯央行表示,计划在2025年实现数字卢布的全面推广,但实际进度仍受制于国际支付系统的接入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卢布在能源贸易结算中的试点应用已初见成效,占试点交易总量的43%,这反映了俄罗斯寻求绕过美元结算体系的战略意图。


- 瑞典丨e-Krona

瑞典央行研发的电子克朗(e-krona)项目是全球首个(2017年)由发达国家启动的CBDC实践。该项目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架构,特别注重解决瑞典快速无现金化带来的支付系统风险。电子克朗最显著的特点是"完全数字现金"的定位,在小额支付场景实现完全匿名,同时通过严格的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确保大额交易安全。


瑞典创新性地测试"可编程货币"功能,支持自动缴税、定向消费等创新场景。项目还特别注重与北欧邻国的跨境支付协同,参与"Icebreaker"多国联合试验,探索区域数字币互联互通。


电子克朗项目已完成两个完整测试阶段,取得多项实质性成果。2023年结束的第一阶段技术验证成功测试了系统基础功能,处理能力达5000笔/秒。2024年完成的第二阶段在斯德哥尔摩地区5000家商户和5万居民中开展真实环境测试,峰值性能提升至12万笔/秒。


测试结果显示,电子克朗使小微商户支付成本降低30%,政府福利发放效率提升50%。在应用场景方面,成功验证了自动公交扣费、物联网设备支付等创新功能。

瑞典央行计划2025年启动第三阶段测试,重点评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瑞典与挪威、以色列央行合作的跨境支付试验已完成技术验证,交易处理时间缩短至10秒以内。目前,瑞典议会正在审议相关立法框架,预计2026年根据欧洲数字欧元进展再作出是否正式推出的最终决定。


- 瑞士丨Digital Franc

瑞士央行数字币项目的研究始于2020年,被称为"数字法郎"(Digital Franc),由瑞士国家银行(SNB)主导开发。


该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采取"批发型CBDC"的定位,主要面向金融机构而非公众,这与多数国家的零售型CBDC形成鲜明对比。依托瑞士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数字法郎重点服务于银行间清算和跨境支付场景,特别是与瑞士法郎挂钩的稳定币结算。


瑞士央行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强调在确保金融稳定前提下推进创新,其测试环境"Project Helvetia"已成为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重要合作项目。瑞士CBDC目前仍处于实质性测试阶段。2023年完成的第三期"Helvetia项目"成功验证了批发型CBDC在跨境支付中的可行性,成功实现与商业银行DLT平台的即时结算,单笔交易处理速度达1.5秒,测试交易总额超过50亿瑞士法郎,显著优于传统系统。瑞士央行更倾向于将数字法郎定位于补充现有支付系统,而非替代传统货币。


在成效方面,该项目已促成瑞士六大商业银行建立联合测试平台,并成功实现与新加坡央行数字币系统的跨境互联。不过,瑞士央行仍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推出零售CBDC,这一立场使其在全球CBDC竞赛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 巴哈马丨Sand Dollar

巴哈马的CBDC名为“沙元”(Sand Dollar),是全球首个(2020年10月)正式推出的法定数字币。沙元由巴哈马中央银行发行,与巴哈马元(BSD)等值挂钩,主要用于提升金融包容性、降低现金依赖以及优化支付效率。


沙元的特殊地位在于为全球小经济体提供了CBDC实践样本,尤其在应对自然灾害(如飓风)时的支付韧性方面具有创新意义。虽普及率仍有限,但也为研究数字币在旅游业主导型经济中的适用性提供了真实案例。


自2020年10月正式推出以来,沙元已覆盖所有岛屿。巴哈马央行报告显示,沙元账户注册量稳步增长,但推广进度较为缓慢。截至2023年,注册用户数超过3万(占人口约7%),商户受理点逐步增加,尤其在首都拿骚和旅游区进展显著。数据显示,沙元已解决80%岛屿居民无银行账户问题。


沙元还成功验证了离线支付技术在紧急情况下的可行性,并在2021年飓风季发挥了替代支付作用。不过,公众使用习惯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居民仍倾向现金。


未来,巴哈马央行计划通过教育宣传和更多激励措施提升采用率,同时探索跨境支付合作,进一步释放其潜力。


- 尼日利亚丨eNaira

尼日利亚的央行数字币名为eNaira,是非洲首个正式推出的央行数字币,由尼日利亚中央银行(CBN)于2021年10月发行。


eNaira采用双层架构(央行与商业银行/支付服务商协同运营),并与法定货币奈拉(NGN)1:1锚定,确保币值稳定。其核心特点包括支持离线交易、低手续费转账和普惠金融功能,旨在提升支付效率并推动金融包容性。


作为新兴市场中CBDC的先行者,eNaira的特殊地位在于其重点服务无银行账户人群(占尼日利亚40%成年人口),同时尝试通过"速度限制"等设计平衡反洗钱要求与隐私保护。


自推出以来,eNaira的采用率呈现缓慢但稳步增长。2023年注册钱包数超过1300万(占人口约6%),日均交易量约25万笔,但仍远低于当时预期。


跨境交易额在2022年达到了220亿奈拉,eNaira流通量从2021年的0.94亿奈拉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183.1亿奈拉。


2025年数据显示,eNaira 2.0升级(新增离线交易、可编程支付等功能以提升实用性)后用户活跃度提升至15%,日均交易量突破80万笔,但加密币使用率仍占支付市场的43%。


- 巴西丨Drex

巴西的央行数字币被命名为"数字雷亚尔"(DREX),由巴西中央银行主导开发,预计将成为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币项目。DREX采用创新的分层架构设计,既包含面向金融机构的批发型功能,也整合了零售支付服务。


DREX的核心特点包括与巴西即时支付系统Pix的无缝对接、智能合约可编程性,以及强调金融包容性的普惠设计。


作为新兴市场中金融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DREX具有特殊地位,它不仅承载着优化国内金融体系的目标,更被视为拉美地区数字币发展的风向标。DREX还特别设计了"可编程数字钱包"功能,这将为政府精准发放社会福利和补贴提供技术支持。


截至2025年,DREX钱包激活量达4800万(占成年人口28%),商户覆盖率突破65%,2025年Q1日均交易量实际为450亿,跨境支付占比提升至28%。


DREX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间从5天压缩至4小时(通过链上信用数据共享),并使跨境汇款成本下降60%。


DREX当前发展重点是与南共市国家(特别是阿根廷)测试跨境支付走廊,预计 2026 年实现与阿根廷数字比索的互通。


尽管面临部分民众对隐私保护的质疑,但巴西央行通过"分级隐私保护"机制(可自主选择交易匿名等级)有效缓解了争议。其"公私协同"的推进模式已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新兴市场CBDC典范。


- 印度丨e₹

印度的央行数字币(CBDC)被命名为"数字卢比"(e₹),由印度储备银行(RBI)主导开发,采用"双层架构"模式(央行-商业银行-公众),同时推进批发型(e₹-W)和零售型(e₹-R)两个版本。 e₹具备"离线数字钱包"方案,即使在网络覆盖较差的农村地区,也能通过近场通信(NFC)完成交易。


e₹定位为"电子现金"。采用基于身份的分层钱包体系,最低级钱包仅需手机号注册。同时深度整合印度数字公共基础设施(DPI),包括与UPI支付系统、Aadhaar数字身份和账户聚合器(AA)框架无缝对接。


数字卢比的试点用户突破500万,但月活仅23%。2024年实现与新加坡的跨境汇款测试,手续费从7%降至0.5%。计划2025年覆盖所有邦,重点提升农村地区使用率。截至2025年3月,e₹-R用户数突破2.8亿(占人口20%),日均交易量达4500万笔。


在跨境支付方面,与阿联酋CBDC完成首笔石油贸易结算,节省结算时间87%。财政领域,通过可编程功能精准发放1.2万亿卢比农业补贴,减少中间环节损耗约15%。金融包容性显著提升,农村地区数字支付渗透率从2023年的29%增长至52%。e₹还被接入"奥米亚斯"(ONDC)国家电商平台,实现电商场景全链路可编程支付。


作为全球首个支持13种地方语言交互的CBDC,e₹在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被纳入"印度堆栈"3.0计划,成为莫迪政府"数字印度"战略的核心支付轨道。e₹的"渐进式推广"策略(先企业后个人、先城市后农村)被世界银行评为发展中国家典范。


目前印度储备银行正在测试"智能CBDC"2.0版本,新增基于AI的交易风控系统和多链互操作协议,预计2026年实现与新加坡等国的跨境互联。


- 沙特丨Digital SAR

沙特阿拉伯的央行数字币项目名为"数字沙特里亚尔"(Digital SAR),由沙特中央银行(SAMA)与阿联酋央行联合开发,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大宗商品贸易的批发型CBDC,同时也是G20国家中首个海湾地区CBDC。


该项目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特别设计了符合伊斯兰金融规则的智能合约模块,确保所有交易符合《沙里亚法》禁止利息的原则。


数字沙特里亚尔直接与"阿伯数字支付系统"(ABER)对接,实现与阿联酋数字迪拉姆的实时互操作。


值得关注的是,沙特创新性地采用"双轨制"架构——既保持央行对货币发行的绝对控制,又允许商业银行在许可链上开发定制化企业级应用。


2025年1月完成第一阶段试点,覆盖沙特阿美等6家能源巨头的贸易结算,累计处理交易额达480亿里亚尔(约128亿美元)。2025年4月公告显示,第二阶段能源贸易结算已处理价值210亿美元交易,涉及中、印、韩三国企业。


数字沙特里亚尔在能源与金融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将原油贸易结算时间从传统的5-7天大幅缩短至8小时,大幅提升了跨境贸易效率;同时,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自动执行伊斯兰债券(Sukuk)清算,成功将合规成本降低35%,强化了伊斯兰金融体系的数字化适配性。


此外,沙特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于2025年第三季度成功完成全球首笔"数字里亚尔-数字人民币"跨境能源结算测试,标志着海湾地区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在数字币互联互通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这些进展不仅优化了沙特本土金融基础设施,更为石油美元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目前SAMA正推进第二阶段扩展,计划2026年前接入全部GCC国家央行,并测试零售端在朝觐(Hajj)场景(特指针对伊斯兰教年度朝觐活动的特殊金融应用方案)的小范围应用。


沙特近期成功验证了在50℃高温环境下,数字沙特里亚尔的离线交易稳定性,这对中东地区具有特殊实用价值。


- 联盟CBDC丨 DCash

DCash是由东加勒比中央银行(ECCB)推出的区域性央行数字币,覆盖安提瓜和巴布达、格林纳达等8个岛国,首次实现了主权国家货币联盟的数字化升级,将原本分散的8种法币计价体系统一为单一数字标准。


作为全球首个货币联盟型CBDC,DCash采用"单账本多主权"架构,在保持ECCB统一发行的前提下,允许各成员国央行定制本地化功能。


DCash是针对岛国经济特性优化的离线支付系统,即使在飓风等灾害导致网络中断时仍能维持72小时基础交易。依赖创新性嵌入的"灾害响应模式",当国家宣布紧急状态时可自动触发临时提高交易限额、延长结算周期等特殊条款。


DCash作为东加勒比货币联盟的央行数字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4月,DCash已覆盖联盟内92%的商业银行,激活用户达63万(占区域人口45%)。


DCash将跨境转账成本从传统平均8.5%大幅降至1.2%,直接推动成员国间旅游消费增长17%。通过创新的智能合约系统,联盟内实现了关税收入的自动分配,使成员国财政结算效率提升4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多米尼克火山灾害应急响应中,仅用48小时就完成5万人次的救灾资金精准分发,充分展现了CBDC在危机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DCash的"联盟治理+本地适配"模式为非洲西非货币联盟等类似组织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际组织和项目


- BIS创新中心

成立时间: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中心作为全球央行数字币(CBDC)研发的核心枢纽,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引领着货币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前沿。该中心在全球设有包括香港、新加坡、瑞士在内的8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主要经济区的完整研究网络。


2023-2025年间,创新中心主导了30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CBDC研究项目,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包括:开发出基于晶格密码学的抗量子攻击方案,为数字币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奠定基础;建立全球首个CBDC压力测试指标体系,涵盖网络安全、流动性管理等12个关键维度;推动形成"G20优先支付通道",显著提升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境支付效率。


创新中心2025年发布的《Finternet愿景白皮书》提出革命性的"三层架构"理念——以央行货币为核心层、商业银行代币化存款为扩展层、统一账本为技术底座,这一框架已被110多个国家采纳为CBDC系统设计的基准方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心孵化的Tourbillon项目(抗量子加密)、Rosalind项目(零售CBDC API标准化)和Sela项目(普惠金融方案)正在重塑全球支付体系的基础设施。

据统计,参考创新中心技术方案的国家GDP总和已占全球88%,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各国央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更通过定期发布的公开技术报告推动着全球数字币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多边央行数字币桥丨m-CBDC Bridge

启动时间:2021年2月(BIS与香港金管局联合发起)


由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BIS创新中心协调,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实时结算。


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进入最小可行产品(MVP)阶段,支持人民币、港元等货币的跨境交易,效率提升70%,成本降低50%。


核心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DLT),并引入零知识证明(ZKP)强化隐私保护,交易数据仅对参与央行透明。目前代码已部分开源,计划通过API接口与各国国内支付系统深度集成,未来将拓展至贸易融资和外汇交易场景。


- BIS Agorá项目

启动时间:2024年5月(BIS创新中心主导)


BIS国际清算银行联合法、日、韩、墨西哥等七国央行及40余家金融机构,探索代币化批发央行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的协同应用。


项目采用“统一账本”架构,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反洗钱(AML)和制裁筛查,实现交易与合规检查同步完成(原子结算),目标将跨境支付耗时从数天缩短至秒级,合规成本降低30%。


2025年进入原型测试阶段,覆盖130个国家,Visa、万事达卡等私营机构参与技术验证。


- 北极星计划

启动时间:2022年9月(北欧央行联盟发起)


作为全球零售型央行数字币(CBDC)隐私保护技术的标杆项目,由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央行于2022年联合发起,旨在构建兼顾隐私保护与金融监管的数字币系统。


该项目历时三年研发,在2025年取得重大突破:首创"分层可控匿名"机制,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实现500欧元以下小额交易的完全匿名,同时对大额交易实施智能合约驱动的分级授权,完美平衡个人隐私与合规要求,被欧盟委员会誉为"数字币隐私保护的黄金标准"。


在技术实现方面,北极星计划率先采用抗量子计算的晶格密码学算法,其开发的瑞典电子克朗(e-krona)系统在2025年公测中展现出卓越性能,单秒交易处理能力达2万笔,并成功抵御模拟量子攻击测试。


截至2025年,该项目制定的CBDC隐私保护评估框架已被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采纳为立法参考,其技术标准正被欧洲央行数字欧元项目直接借鉴,预计将在2026年扩展至整个欧元区应用。


- 邓巴计划丨Dunbar

启动时间:2021年9月(BIS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非央行合作)


由BIS主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非央行合作,构建多边批发CBDC平台。


项目验证Corda与Quorum两种分布式账本的互操作性,提出“混合访问模型”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持有他国CBDC,无需依赖代理行。


2022年完成原型测试后,2025年重点解决跨链交易的流动性管理难题,例如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多币种质押和自动外汇匹配,被视为“SWIFT的区块链替代雏形”。


- 曼陀罗项目丨Mandala

启动时间:2023年1月(BIS亚太创新中心)


BIS创新中心主导的合规技术实验,通过API将反洗钱、资本管制等规则编码至CBDC交易协议中,实现合规性自动化验证。


2024年测试显示,该技术可将跨境支付人工干预减少80%,并支持监管机构实时调取交易元数据。目前正与IMF合作推广至东南亚国家,作为“监管沙盒”标准化工具,重点解决跨境贷款等场景的合规流程冗余问题。


- CBDC国际协作组织丨CBDCCO

成立时间:2022年6月(中国央行倡议设立)


2023年由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支持成立,吴征博士任主席,旨在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CBDC政策。


核心目标包括推动碳资产与CBDC结合、建立“星桥计划”(通过卫星链实现CBDC全球互联)。


截至2025年,主导数字人民币与欧元区CBDC的跨境碳交易试点,并制定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标准,已有40余国央行加入。


- 北欧-亚洲零售CBDC联盟

成立时间:2023年11月(瑞典、冰岛、日本、韩国央行)


由瑞典、挪威、以色列央行与BIS北欧中心联合发起,采用“枢纽-辐条”模型优化零售支付。通过竞争性外汇报价机制,用户可自动匹配最优汇率,结算时间压缩至10秒内。


2025年新增离线灾害支付功能,在北极圈测试无网络环境交易,采用SIM卡硬件钱包和生物识别双重验证,该模型已被日韩借鉴以构建东北亚支付走廊。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具备投资依据,请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务必提高风险意识。

快速链接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广州市番禺区时代E-PRAK A2栋801室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州博拉森姆科技有限公司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